含“沱”的成语及解析
含“沱”字的成语主要有下面内容三类,其含义与文化背景如下:
一、核心成语
-
大雨滂沱
- 释义:形容雨势极大,如同倾盆而下。
- 出处与用例:
- 出自《诗经·小雅》“俾滂沱矣”,后广泛用于描述暴雨场景,如“岘山张盖雨滂沱”。
- 现代用法可形容天然天气或情感宣泄的激烈情形。
-
涕泗滂沱
- 释义:眼泪鼻涕如大雨般流淌,形容极度悲伤或心情失控。
- 出处与用例:
- 源自《诗经·陈风·泽陂》“寤寐无为,涕泗滂沱”。
- 历史典故中,《南史》记载“月中再设净馔……涕泗滂沱,哀动左右”,体现哀痛之深。
- 近义词为“痛哭流涕”,反义词为“眉开眼笑”。
-
滂沱大雨
- 释义:与“大雨滂沱”同义,侧重强调雨量极大。
- 用法:常见于书面语,如“滂沱大雨中,江水奔涌”。
二、文化内涵与象征
-
情感与天然的双重映射
- 成语中的“沱”字常与水相关,既体现天然界的磅礴(如大雨),又隐喻人类情感的强烈释放(如涕泗)。
- 例如,“涕泗滂沱”不仅描述哭泣,更象征内心压抑的倾泻,与道家“上善若水”的柔韧哲学形成对比。
-
文学意象的传承
- 古典诗词中,“沱”字多用于营造苍茫意境,如杜甫“涕泗滂沱”的悲怆。
- 现代文化中,此类成语仍用于影视、文学创作,强化场景的感染力。
三、使用注意事项
-
字形与发音
- “沱”不可误写为“坨”,拼音为tuó,需注意与“陀”“跎”等形近字区分。
-
语境适配
- “涕泗滂沱”多用于书面表达,含贬义色彩,需避免在喜庆场合使用。
- “大雨滂沱”则更中性,适用于天然描写或比喻性表达。
含“沱”的成语以天然现象为基,延伸至情感与文化隐喻,兼具写实与象征功能。如需更多例句或文化解读,可参考《诗经》及相关文学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