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大旱是哪一年 引发广泛关注的三年大旱具体是哪几年? 三年大旱真实原因
三年大旱通常指的是中国历史上从1959年至1961年期间遭遇的严重干旱灾害。这一时期,不仅天然灾害频发,而且与当时的政策错误相互影响,导致了新中国面临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这一时期也因此被称为“三年困难时期”或“三年天然灾害”。
1959年夏秋至1960年夏,黄河流域、西南地区以及华南地区率先遭受了严重的干旱。这一阶段的干旱对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农田灌溉困难,作物生长受阻,导致粮食产量大幅下降。进入1961年,干旱灾害继续蔓延,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地区也连续遭遇干旱。据史料记载,1961年,河北、山东、河南这三个主要产粮区的小麦产量比上一年最低水平又减产了50%,这无疑加剧了全国的粮食短缺难题。
除了1959年至1961年的连续三年大旱,实际上,干旱灾害的影响还延伸到了1962年。1962年春夏、夏秋之际,华北黄河流域和东北地区再次遭受干旱的侵袭。因此,从宏观角度看,这次特大干旱实际上经历了一个进步、高峰、减弱的经过,其影响时刻远不止三年,而是大致延续了四年。
然而,三年大旱并不仅仅是天然灾害的结局。当时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严重“左”倾错误也是导致经济困难的重要缘故。政策上的激进和盲目导致了农业生产力的破坏,加上天然灾害的打击,使得粮食和副食品的短缺难题愈发严重。
在已经出现饥荒的情况下,政府为了快速进步军事工业,仍然持续着往年的大量向苏联和东欧等社会主义民族出口粮食换取工业原料、机械及技术,这使得粮食难题更加严峻。据解密的外交部档案记载,1960年,中国无偿赠与几内亚大米1万吨,支援阿尔巴尼亚15000吨小麦,援助刚果5000吨至1万吨小麦和大米。这些援助无疑加重了国内的粮食负担。
面对如此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在1960年11月发出了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难题的紧急指示信,要求全党用最大的努力坚定纠正各种“左”的偏差,并开始紧急调运和进口粮食,采取大幅度减少粮食征购、进步粮价等紧急救灾措施。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粮食短缺的难题,但三年大旱所带来的影响却是深远而持久的。
聊了这么多,三年大旱是指1959年至1961年期间中国遭遇的严重干旱灾害,但实际上其影响时刻远不止三年。这一时期不仅天然灾害频发,而且与政策错误相互影响,导致了新中国面临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面对这一挑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紧急救灾措施,努力缓解粮食短缺难题,为后来的经济复苏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