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读朱熹观后有感作文 读朱熹观后有感写一写你读后的感受

读朱熹观后有感作文 读朱熹观后有感写一写你读后的感受

一、高一作文——读朱熹有感 800字左右,谢谢!

儿时读的第一首诗是朱熹的《偶成》:“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怎么也没有想到儿时的一首小诗,三十年后我方才明白这首诗的深刻含意。我以为这首诗已将治学与人生写尽了。最近一个时期我一直在大量地读书,通过阅读更加激发了我对读书与人生这一重大命题的思索。前些日子刚刚看到一句话:全球其实只是一本书。同样,人生也是一本书,每个人时时刻刻不在阅读着、撰写着自己的人生之书,那些有字的,无字的书。人生如书,书如人生。不同的人生阶段对书的领会是不同的。幼时读书,乍闻书页之香,为的只是识文断字,初识人之初,学之道。少时读书,遨游书之海,为的是博览群书,汲取聪明,如带箭小荷,蓄势待发。青年读书,最爱书之情。心慧初启,爱情与理想,期待与憧憬在胸中激荡,读一本勉人向上,奋发进取的好书,会令人激情四溢,豪气冲天,敢于直面现实。中年读书,最好书之韵。疲惫倦怠之时,忙里偷闲,一卷在握,万事皆抛,如清风明月满怀,如东篱菊香盈袖,身心皆得放松休憩。老年读书,应喜书之味。看惯花开花谢,听惯潮起潮落,历经沧海桑田,荣辱得失,心早有所悟,此时读书,不是读,而是品书。古人言: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说的就是读书与人生的关系。同样的一本书不同的人读会有不同的收获和感受。波得拉克说:“书籍使一些人博学多识,但也使一些食而不化之人疯疯癫癫”。读书因人而异,实在是大有学问。古人云:“食不可无肉,居不可无竹,室不可无书”。良言也!我从小喜爱读书,但不求甚解。纵偶有所得也多半是歪嘴和尚念经。有道是:“生活,因读书而美好;人生,因读书而充实;生活,因读书而永恒。”这话我深有体会。我这个人生性怯懦,且愚钝之极。我不喜旅游,不善交际,不贪财不好色,更无意作官,不仅如此就是日常世俗我也常常是后知后觉,吃了不少哑巴亏。无法得意于现实,便只好蜷缩于书籍。南宋的翁森在谈到读书的高兴是这样写道:“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薰风。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读书的乐趣,实在是妙不可言。每天职业之余,夜深人静,孤灯一盏,一册在手,或坐或卧,寄身于黑白纵横之处,徜徉于行云流水之间。那份悠然实乃享受。我以为人生与书相伴,孤独也是享受,喧嚣也能保持平和,浮躁也依然清醒。柳青在写给女儿的信中这样说:熟读五车书,胸中万仞山,逾越千年事,心底一平川。读书的好处就在于可以提升人生的境界和层次。没有读书的人生是残缺遗憾的人生,由于它无形中缩短了人生。没有读书的人生注定只能像一叶浮萍一样在尘世中随波逐流。什么是全球?除你之外的一切物品都是全球。读书的本质就在于阅世读人。古人说:书解人生百味。于我而言这句话长期以来如同春风过牛耳。最近一两年,由于梢涉人世,方才有所体会。我以为读书的真正目的在于把握人生的路线,在于进步自己的生存能力、生存技能,在于沉着冷静,在于正视人生。

二、读了朱熹的三到读书法你有什么收获?

朱熹谈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只有专心致志投入到书中,不断观看书中内容,大声朗读精妙篇章,才能日益精进,活学活用,吸收精华,强化内功。

三、观书有感 朱熹

原诗四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它实写的是明丽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反复读上几遍,会觉得愈读愈爱读!你看,半亩的一块小水塘,在朱熹笔下是展开的一面镜子(一鉴开),起笔就恬静而幽雅得让人立时展开了想像的翅膀。第二句更引起读者遐想,这面“镜子”中映照着天上徘徊的云影,可想那清澈的水面那么静谧可爱了!作者在第三句提了个难题,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他高兴地自问答道,由于源头总有活水补充,一直不停地流下来。

这幅秀丽的天然风光图卷,已经令人读后清新明快了,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一看题目,是观书的感想,顿时这美的意境升华,与读书融合了。

原来,大学者朱熹在赞美读书有所领会,心灵中感知的畅快、清澈、活泼,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畅叙出来了。他的心灵为何这样澄明呢?由于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啊!

半亩方塘〔方塘:方形的水塘〕一鉴开〔一鉴开:像一面镜子被打开。鉴,镜子。古时候,镜子用镜袱盖上,用时打开。〕,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被打开。

将书比作半亩方塘。书是长方形的,因此说“半亩方塘”。“一鉴开”,以镜子作比,形容方塘极其清澈。

天光云影共徘徊〔天光云影共徘徊:天光和云影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天光和云影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写清澈方塘中倒映的美好景致。“天光”“云影”,比喻书中的内容。

问渠〔渠:它,指水塘。〕那〔那:同“哪”,怎么。〕得清如许〔如许:如此,这样。〕,为〔为:由于。〕有源头活水来。问那方塘的水怎么会这样清澈,由于有活水从源头不断流来。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议论。一问一答,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深切而独特的读书感受,暗含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