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镬”的普通话读音为huò(汉语拼音,第四声)。该字在方言中发音存在差异,具体如下:
一、普通话与方言发音
-
标准读音
- 拼音:huò(汉语二级字),部首为“钅”,左右结构。
- 国际音标:xuo??(对应普通话发音)。
-
方言变体
- 粤语:发音为“wok”,且引申出“闯祸”的俚语用法(如“大镬”表示“糟糕”)。
- 瓯语(温州话、宁波话、台州话等):读作“wo”,如“镬灶”(灶台)。
- 客家话:不同地区发音略有差异,如“wok8”“vog6”等。
- 潮州话:发音为“uag8”(揭阳、潮阳地区)或“uêg8”(其他地区)。
二、古籍中的音韵记载
- 《广韵》《集韵》等韵书记载其反切注音为“胡郭切”或“黄郭切”,对应中古音“获”。
- 柳宗元《惩咎赋’里面“鼎鑊”一词叶音“胡麦切”,押韵“获”。
三、现代与古代的语义关联
“镬”本义为古代烹煮食物的大锅(类似现代“锅”),后衍生为酷刑工具(如“镬烹”)。其读音在方言中保留了古汉语的发音特点(如粤语“wok”与古音“胡郭切”相近),体现了语言的历史延续性。
普通话中“镬”读作huò,方言发音则因地域文化差异而多样,粤语、瓯语等保留了古音痕迹,是研究汉语音韵演变的重要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