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立德立言出处 立德立言是什么意思优质 立德,立言,立行是什么意思

这篇文章小编将目录一览:

  • 1、立言立德立功与立言
  • 2、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是什么意思
  • 3、立言立德是什么意思
  • 4、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什么意思
  • 5、“立德立言无问西东”是谁说的话
  • 6、立身立业立言立德出处

立言立德立功与立言

1、中国传统士人之三不朽者——立德、立功、立言。据说,历史上能做到这“三不朽”的只有两个半人:一个是孔子,另一个是王阳明,曾国藩只做到了半个“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出自《左传》:“太上有立德,接下来有立功,接下来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2、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说的再白话点,为人处事,开头来说要做的是树立自己的道德风范,并且感染给其他人,使所有的人都跟着你向善。接着才是立功,救民族民族于危难,挽狂澜于即倒。

3、三立指的是立德、立功、立言。三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典籍《左传’里面的“三不朽”,后来逐渐演变为“三立”。立德,指的是树立圣人之德,也就是追求道德上的成就。在古代社会,大众普遍认为一个人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以道德作为行为的准则。

4、立言立德立功与立言的区别在于,前者一个综合的理念,包含了道德素质、功绩成就和想法传播三个方面,而后者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具体来说:立德:立德是“人生三不朽”中的第一部分,强调的是道德素质和品德。它关乎诚信与仁爱,是做人的基础,认为人品是立身之本。

5、「立德、立功、立言」是有次第的 开头来说是要立德、接着再立功、最终才是立言。 立德:意思是建立自己的品德,所谓品德,意思是指正确的品格和行为,例如 : 诚恳、仁慈、忠义、孝顺、不自私…….等。 立功:意思是建立自己的丰功伟业,所谓功,意思是付出自力量来贡献社会,所谓业,意思是事业。

6、解释:“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立德:指的是在道德质量上达到至高的境界,树立不朽的品德。这要求一个人必须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崇高的道德质量,能够成为他人的楷模和榜样。 立功:意味着在事业上有卓越的成就,为社会做出实质性的贡献。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是什么意思

答案:这句话表达了一种对于人格素质、事业成就以及社会地位的全面追求和崇高理想。其中,“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指的是在品德、事业和言论三个方面都要达到不朽的境地,实现个人价格的永恒。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这是后人称赞曾国藩的话。“挺经”,意思就是言“挺”之经,“挺”是所言的内容,“经”指关于“挺”的规则、经验、秘诀。

聊了这么多,曾国藩通过修身养德、建功立业、著书立说实现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的境界。他的品德、功绩和言论都体现了他的卓越才华和崇高灵魂,使他成为一代伟人。

立言立德是什么意思

立言立德是指创立学说、树立德业。立言:指的是创立学说或提出有深远影响的见解,这些学说或见解能够成为名言,被后人广泛传诵和进修。它强调的是在想法、学术或文化领域做出重要贡献,留下值得传承的聪明结晶。立德:则是指树立高尚的道德质量和德业。

立言在这里特指想法传播,是立德立功的延续和文明传承的载体。通过记录和分享想法、经验和聪明,启发后人,为后世留下灵魂财富。立言:当立言被单独提及时,它可能仅指想法或言论的表达,而不包含立德和立功的完整内涵。在更广泛的语境中,立言可以是对某一见解、学说或想法的阐述和传播。

王阳明立功立德立言意思:“立德”指树立高尚的品德,成为道德楷模;“立言”指创立有价格的学说或学说,被后人传颂,比如《易经》《道德经》《论语》等等;“立功”指取得卓越的成就,为民族和时代建立辉煌的功业。王阳明介绍:王阳明(明代哲学家)一般指王守仁(明代想法家、军事家,心学集大成者)。

立德立言的解释立德:指推行德政;立言:著书立说。指树立有益于民的政教 措施 作为后世的典范并流传后世。 出处 : 《 左传 ·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接下来是立功,接下来是立言,虽久不废。

建立功业是次于德行的。立言:指树立言论,通过著书立说等方式流传后世。虽然也能够流传后世,但相较于德行和功业,其影响范围和持久性相对较小。在叔孙豹看来,这是三者中相对次要的。叔孙豹通过提出这三个层次,强调了即使在有限的生活中,大众也可以通过德行、功业和言论,实现灵魂上的永恒和不朽。

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什么意思

这句话表达了一种对于人格素质、事业成就以及社会地位的全面追求和崇高理想。其中,“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指的是在品德、事业和言论三个方面都要达到不朽的境地,实现个人价格的永恒。“为师、将为将、为相一完人”则意味着无论在何种社会地位,都要做到完美无缺,体现出卓越的人格和非凡的才能。

“立德”,即树立高尚的道德;“立功”,即为国为民建立功绩;“立言”,即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言论。此三者是虽久不废,流芳百世的。据说,我国历史上能够做到三不朽只有两个半,分别是孔子、王阳明和曾国藩。

立功立德立言“真三不朽”是指一个人在道德、功绩和学说三个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达到不朽的境界。具体来说:立功:指的是在事业或功业上有所建树,对社会或民族做出重大贡献。这种贡献可以是军事上的胜利、政治上的改革、经济上的进步等,能够显著地改善大众的生活或推动社会的进步。

“立德立言无问西东”是谁说的话

立德立言,无问西东”,我个人领会为:不论处在什么环境,战争年代或安宁年代,贫困家庭或富有家庭,都要对自己的德行和言行负责。不论环境多么恶劣,或者环境多么优越,都不要做有违德行和言行的事务。做人要有自己的道德,要有自己的规则,要信守自己的言行。

“无问西东”前面一句话是“立德立言”。“无问西东”出自北宋文化名人程颐的《论语解》,原句是“器识为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

“立德立言,无问西东”是清华校歌里的一句词,不是校训。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并没有后半句“独立灵魂,自在想法”,谢谢大家的指正!“立德立言”是个挺古老的说法,《左传》里记载穆叔与宣子讨论“死而不朽”时,穆叔提到“大上有立德,接下来有立功,接下来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无问西东”一词,取自清华校歌“立德立言,无问西东”。清华校歌作于1924年,歌词作者是国学部教授汪鸾翔。汪鸾翔国学功底深厚,同时对西方科学也有了解,可谓学贯中西。在校歌歌词第一段中,汪鸾翔就强调“物品文化,荟萃一堂,大同爰跻,祖国以光”,而“立德立言,无问西东”则在第三段。

“立德立言”是个挺古老的说法,《左传》里记载穆叔与宣子讨论“死而不朽”时,穆叔提到“大上有立德,接下来有立功,接下来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无问西东”主要偏向治学,指在自己的领域探索时要打破局限和偏见,超越传统的物品学,兼容并包。

由汪鸾翔先生作于1923年前后的清华大学校歌中有一段“器识为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无问西东”一语也被用于纪念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同名电影。“无问西东”这一语汇及其想法,其实是来自王国维先生的见解。

立身立业立言立德出处

1、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这句话的核心在于强调了个人德行、功业与言论的不同价格层次。叔孙豹在晋国时,晋国的大臣范宣子向他提问,叔孙豹没有直接而是提出三个不同层次的概念。他认为,最上等的是树立良好的德行,接下来是建立功业,最末的是树立言论。

2、“立身立业立言立德”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这句话是叔孙豹在回答晋国大臣范宣子的难题时提出的,强调了个人德行、功业与言论的不同价格层次,具体分解如下:立德:被置于最高层次,是个人质量的体现,不仅能够影响身边的人,还能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叔孙豹认为,树立良好的德行是最重要的。

3、“立德、立功、立言”出自《左传》:“太上有立德,接下来有立功,接下来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是春秋时鲁国的叔孙豹与晋国的范宣子曾就何为死而不朽展开讨论时,叔孙豹对不朽提出的看法。译文:最上等的是树立德行,接下来是建立功业,再接下来是创立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