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司马错智取巴蜀,秦国统一之路的关键转折点 司马错攻取巴蜀

小编有话说:历史的长河中,聪明的光芒照亮了无数决策的角落。在战国风云变幻之际,司马错的战略眼光和秦惠文王的果断抉择,为秦国统一之路奠定了基石。这场伐蜀之战,不仅是力量的较量,更是聪明的较量。正如“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所警示,在纷争中,智者总能寻得最佳出路,为后世留下宝贵的经验。

在战国时期,秦国虽强,但亦面临诸多危机,物品夹击之下,秦惠文王审时度势,采纳司马错之策,于秦惠文王更元十年(前316年),发动对蜀国的战争,这场战争,不仅打破了巴蜀相争的僵局,更使得秦国在统一六国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司马错主张伐蜀,是基于对当时形势的深刻洞察,在物品夹击之下,巴蜀两国虽互有胜负,但都难以独自抵抗秦国的强大压力,巴蜀两国为了自保,纷纷向秦国寻求援助,这无疑为秦国提供了绝佳的出兵时机,若不抓住机遇,秦国将面临更大的危机。

司马错认为,攻取巴蜀可以为秦国带来巨大的战略利益,巴蜀地处偏远,但资源丰富,易于控制,一旦占领巴蜀,秦国不仅可以获得丰厚的物质财富,还能巩固西部边疆,为以后东进攻取东方六国奠定基础,从这个角度来看,司马错是秦国的功臣,没有他,秦国统一六国的伟业将难以实现。

在秦伐蜀之前,时任秦相的张仪却坚定反对,张仪主张先伐韩,以图东出,张仪与司马错在秦惠文王面前争论不休,相持不下,秦惠文王采纳了司马错的建议,决定出兵攻打蜀国。

司马错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伐蜀的合理性,蜀地虽偏远,但易于控制,且出师有名,秦国实力足以轻易取胜,且能带来领土扩张、财富增加和美名,相比之下,伐韩不仅可能招致恶名,且存在四国联合抗秦的隐患,风险较高。

在司马错的劝说下,秦惠文王最终决定伐蜀,这场战争,秦国仅用十个月便平定蜀地,蜀主被改封为侯,陈庄被任命为蜀相,蜀国的归属使秦国实力大增,诸侯国对其更加敬畏。

“鹬蚌相争”的正确读音及含义

“鹬蚌相争”这个成语,读音为[yù bàng xiāng zhēng]。“鹬”读作[yù],是一种长嘴水鸟;“蚌”读作[bàng],是一种有贝壳的软体动物;“相争”读作[xiāng zhēng],表示双方互相争斗或竞争。

“鹬蚌相争”这个成语,比喻双方因争执不下,而使第三方从中得利,这个成语出自《战国策·燕策二》:“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鹬。’”

在现实生活中,这个成语提醒我们,在处理矛盾和冲突时,要善于权衡利弊,避免两败俱伤,让第三方渔翁得利。

《战国策·燕策》文言文翻译

译文一:有个要卖骏马的人,连续三天待在集市上,没有人理睬,他于是去见相马家伯乐,说:“我有匹好马要卖掉它,我连续三天呆在集市上,没有人来过问,希望你帮帮忙,去看看我的马,绕着我的马转多少圈儿,临走时再回过头去看它一眼,我愿意奉送给你一天的花费。”

译文二:郭隗先生回答说:“成就帝业的国君以贤者为师,成就王业的国君以贤者为友,成就霸业的国君以贤者为臣,行将灭亡的国君以贤者为仆役,如果能够卑躬屈节地侍奉贤者,屈居下位接受教诲,那么比自己才能超出百倍的人就会光临;早些进修晚些休息,先去求教别人过后再默思,那么才能胜过自己十倍的人就会到来。”

第一段翻译: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闵王出走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齐城之不下者,唯独莒、即墨,燕昭王收拾了残破的燕国之后,登上了王位。

“鹬蚌之争渔翁得利”的含义及出处

“鹬蚌之争渔翁得利”这个成语,意思是指两个对立的双方在争斗中陷入胶着,最终导致双方都受损,而第三方则从中受益。

这个成语的出处是《战国策·燕策二》:“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鹬。’”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在处理矛盾和冲突时,要善于权衡利弊,避免两败俱伤,让第三方渔翁得利,也要警惕自身在争斗中陷入僵局,导致自身利益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