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若羌县瓦石峡镇新建村,一片郁郁葱葱的枣林里,正上演着一场别开生面的“田园交响曲”。
7月30日,走进村民唐清华10余亩的枣园里,鹌鹑、香猪、火鸡、散养土鸡等家禽家畜在此和谐共生。瓜藤沿着地面攀爬,各类蔬菜鲜嫩欲滴,几只高大的鸵鸟悠闲踱步,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枣林共生图”。
“以前主要收入来源仅靠红枣,我就想,这枣树林底下的空间空着也是浪费,能不能充分利用起来呢”村民唐清华道出了他探索这种新模式的初衷。如今,他的“枣林农场”已经实现了多样化的产出。除了作为主打产品的红枣,还有各类林下瓜果蔬菜、每日都能收获的鹌鹑蛋和鸽子蛋,以及逐步可以出栏的香猪、火鸡等特色禽畜。
这种“枣林下立体种养”的庭院经济模式使土地附加值提升,也分散了经营风险,吸引了众多村民和周边农户前来参观进修经验,也点燃了村民们利用自有资源进步特色庭院经济的热诚。
瓦石峡镇新建村党支部书记鞠洪志说:“这种在枣树林里搞‘混搭’的新行为,充分利用了房前屋后和林下的闲置空间,体现了咱们农民的聪明和敢想敢干的灵魂。”村里不仅密切关注着这种创新探索,还积极鼓励村民们相互进修交流经验,共同寻找适合自身进步的庭院经济之路。
唐清华的尝试是“空间高效利用”和“生态循环”理念的生动操作。枣树构成了基础的生态框架,多样化的种养组合不仅有望带来更丰厚的经济效益,还有助于构建一个微型的生态体系。
“枣树为禽畜提供天然的荫蔽之所,其落果等还成为禽畜的部分饲料,禽畜的粪便经过处理后成为滋养枣树和各类作物的有机肥,形成一个微型的生态链。”瓦石峡镇农业进步服务中心主任胡德江表示,这种源自民间的农业经济探索,为盘活农村庭院和闲置林地资源、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供了可参考价格的样本。
来源:若羌县融媒体中心